蒲台島位於香港領海最南端,山明水秀,自然景觀一流,極具純樸漁村風味,儘管面積很小,要細味這裏的風光感受海島風情,還是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
1425年的《鄭和航海圖》上已有蒲台島的紀錄,此後明清中外航海圖都有所記載,所以這裏是航海的重要座標。天后廟其中一口古鐘刻有製造年份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鐘由當時出名鑄鐵的佛山製造。
試想想如此小島,有能力籌建一座具規模的廟宇,購置沉重的洪鐘,可知蒲台島在香港開埠前經濟已經十分發達,該廟至今重修5次,最近一次在06年發生。島上每年都辦天后誕,到時沿海邊岩石築起大型木棚,石上留下築棚痕跡。在這棚上演出神功戲,場面非常壯觀。而島上亦有龍舟比賽,三年一度太平清醮、搶花炮等傳統節慶,每次都會將這座孤島迫爆。可見這座孤島並不孤獨,只是筆者這些陸上人不認識。
細心留意,廟內有大量古物,可惜廟宇經過多番重修,外貌上無甚可觀,反而是站在門外看大海、看旁邊的奇石草木感覺更好
由於交通運輸不便,島民70年代開始外遷,學校都荒廢了。島上至今仍然無水無電,晚間供電的全靠發電機。山坡上有被港英政府自詡為水塘的儲水池,收集全靠水井、山水、雨水,唯一的公廁也是旱廁。後來特區政府設置3個貯水箱、鋪設的喉管,但日久失修,早已生鏽。上岸見到第一枝水喉充滿鐵鏽味,水呈泥黃色,所以游客還是記得帶來足夠的水。
一座離地2米的荒廢屋,樓梯坍塌,門外的石屎薄薄的,筆者沒膽量跳進去,往裏面望,牆上掛着1988年6月的月曆
傳說中是鬼屋的巫氏大宅,位於山上,拾級而上幾乎斷氣,若無留意指示牌,很難發它的存在。我們做好心理準備進入古宅尋幽探勝,但在門外赫然看見坎煙升起,晾起洗好的衣衫,再定眼一看天台竟然有人。既然有人入住,那就不便打擾。由於時間緊迫,只好放棄棺材石和山頂之旅,沿路折返。
通往大宅之路,怎能想像十米後就有建築物?
蒲台島另一著名景點,是古代石刻,據說於70年代發現,有3500年歷史,於古時可能有鎮海護航之意。其實島民早已知道其存在,稱之為回文石、雷文石或者鬼文。政府現興建玻璃箱保護它免受侵蝕,但我懷疑真的有保護功效嗎?在遊人來說,改變了它的外貌,頗煞風景。
Prof Joseph Shellshear 1920年在大嶼山發現古劍一把,現存大英博物館,是否很像蒲台石刻?
香港海邊共有八個類似遠古石刻,這裏歷史源遠流長,但文化應該是多元的
蒲台島島民靠海為生,螺州門與蒲台島之間水深70米,是全港最深水域,有利魚群聚集,漁業歷史超過二百年以上。英治時代捕漁業依然風光,每日能攞幾十斤。經歷過打撈過度,政府禁拖後,蒲台島漁業沒落,但依舊是個優良的休閒釣魚場,可以在這裏釣到蝦、石九公、狗棍、紅斑、細鱗等等。
蒲台島以海苔、海鮮馳名,碼頭附近就有多間酒家,酒家多在假日營業,這裏頗為出名,早幾年爆出警隊出勤時乘坐水警輪到此吃海鮮的醜聞,可見其吸引力
為方便游人到港島最南端的南角咀,政府鋪設了郊遊徑,無疑提供了方便,可是山路也鋪上石屎,筆者膝蓋有事,下山時非常難受。
島上有仙人掌、草海桐,在東西兩面臨海的小崗上,長得非常漂亮,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
南咀角小山丘上有營地,假日人山人海,留下不少膠袋垃圾。試問天涯海角誰來掃垃圾?大灣碼頭有垃圾筒,但最好是自行帶回巿區。
傳說中的蒲台島明星狗Rocky,在126燈塔休息,在香港最南端午睡,寫意至極,我們與他玩耍、影相無任歡迎。離開時牠一直送我們到士多,真是賓至如歸。
除非考慮紮營,受航班所限,平日遊客只能留在島上4小時。要細看小島,其實時間不夠,要小心安排時間,筆者就未能在限定時間內玩盡,留侍下次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