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質素」一詞難有一致的定義,因為我們的生活往往受經濟、個人喜好、年齡和文化的影響。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思勞(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人類首先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得到溫飽,繼而尋求安全感、歸屬感、愛情、自尊、對事物的認知、自我存在及對美麗事物的追求等。在中國人眼中,衣、食、住、行代表我們的基本需要,在得到滿足後,便會進而追求財富、名譽、地位、長壽,由此可見,自古以來,長壽似乎是皇帝貴族或富裕人士才可以追求的東西。
當我們要選出「最理想的居住城市」時,評選的内容包括空氣質素、城市規劃、文化活動、罪案率、生活指數、種族共融、税務條例、教育制度、交通狀況、銀行體制等。而一個城市的居民生活質素,往往是很多跨國企業選擇它作為發展基地時的重要考慮條件,因為這與員工的生產力有直接的關係。
生活質素是構成「身心康盛」的重要元素,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對於那些身處戰亂國家的人,生存是他們最主要的願望,而在其他國家,一般人對「生活質素」的理解,就是能夠健康生活在一個安全和平的環境裏。
大部分香港人對生活質素的要求,已超越了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要,他們希望得到良好教育、就業及旅遊機會,並在空餘時間逛街購物、參與社交文化活動,以及與朋友和家人共度良辰。
我認為康體活動是最經濟又普遍,同時能得到樂趣和個人滿足感。實踐動態生活模式,就是提升生活質素的第一步。
節錄自:《運動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