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為長跑運動始於西方,翻查中國史料,卻見不少關於跑步的有趣記載。
一件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令鼎」上的銘文,就記錄了一個跑步的故事:周王參加射箭活動之後,乘坐馬車返回王宮,一名隨從侍衛跑步超越了馬車,周王於是挑戰他指如跑得比馬車更快到達王宮,就賞賜奴隸給他。結果那隨從真的做到了,而周王也履行了承諾。這可能是中國最早關於跑步的記述。
長跑為訓練步兵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戰爭頻仍,由於兩軍交鋒以步兵為主力,更需要長途跋涉,士兵的體能和耐力,往往就成為軍隊實力強弱和勝負的關鍵,而長跑也成為了軍事訓練的重點項目。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子在他的名篇《非攻》中提到:「古者吳闔閭教七年,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大意就是説吳王閨閭訓練士兵7年,士兵都可以披上鎧甲,手持兵器,全副武裝地奔走300里才停歇。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標準會因改朝換代而變更,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推算,戰國時期的一里,約等於現代的410米,而「三百里」即123公里,為現代馬拉松賽事42.195公里的3倍。即使文中描寫的「三百里」可能含有「水分」,但這個距離無論是快步或慢跑,對體能的要求都極高,加上當時並無運動科學的支持,相對於現代馬拉松選手,訓練的艱苦程度應有過之而無不及。
吳王闔閭執政大約是公元前514至496年之間,而西方馬拉松的起源則相傳是紀念在公元前490年,傳令兵菲力彼得斯(Philippides)以長跑傳遞戰爭捷報的英雄事蹟。巧合地,兩者同樣與戰爭有關,而發生的年代也相當接近。
長跑免徭役賞田宅
另一位戰國思想家荀子在其著作《議兵》篇中寫到,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挑選步兵的考核標準和錄取條件:要求士兵穿上重甲,背上強弓硬弩和裝有50支箭的箭袋,再戴上頭盔,手持長戈和佩帶寶劍,攜同3天的糧食,並要在半天內奔走100里的距離(推算大約相等於現代的41公里,與馬拉松賽事的42.195公里接近)。通過這種長跑考驗而合格的,除了可以免除徭役之外,更會獲得田宅的賞賜。
史載吳起在陰晉之戰中以少勝多撃敗秦國50萬大軍,除了因為鬥志高昂將士用命之外,相信與他對士兵的嚴格選拔和跑步訓練大有關係。
中國最早長距離跑步比賽
以上例子都反映了跑步在古代軍事訓練方面的重要性,與運動似乎並無直接關係。但在元末明初史學家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中,就詳細記載了元朝宮廷每年都舉行的「貴由赤」長跑比賽。據載從元世祖忽必烈(距今約700多年)開始,為訓練宮廷禁衛軍「貴赤衛」的長跑技能,每年都舉辦「貴由赤」賽跑。「貴由赤」就是蒙古語「快跑」的意思。至於比賽路線,一般有兩個起點選擇,分別在大都(即今北京市)或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賽程為元制的180里(推算約等於現代的100公里),需要在3個時辰(即6個小時)內完成。而起跑方式亦有明文規定「約之以繩,使無先後參差之爭,然後去繩放行。」(《輟耕錄•貴由赤》)以確保公平比賽。勝出者按名次先後,能獲得皇帝賞賜白銀或布匹。「貴由赤」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北京馬拉松比賽」,但如果以當時的賽程估計,應該是一項超級馬拉松賽事。
古代飛人和速遞具
除了長跑之外,有一篇關於古代短跑的故事也很有趣味。根據《北史》記載:北魏孝文帝準備南征,由尚書李沖負責選拔主帥,據説當時一名叫楊大眼的人毛遂自薦,但被拒諸門外。於是楊大眼便當眾施展他的短跑絕活,方法是將一條三丈長的繩索繫在頭髮上奔跑,跑時速度快得連繩子也被扯得筆直,甚至騎馬也追不上,最後這位短跑健將亦奪得將領之位。放諸今日,這位短跑好手也許能與牙買加百米飛人保特(Usain Bolt)—較高下。
除了軍事需要之外,於中國古代商業社會,擅長跑步也有一定價值。隨着貿易活動增加,對物資及訊息傳遞的需求日增,郵驛制度因此不斷發展。以宋朝為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其中負責以跑步傳送普通公文的是「步遞」,據説需日行200里(推算相當於110公里),這些古代「速遞員」若非具備超級馬拉松跑手的能耐,一定難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