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在香港山野常常碰見洋人、日本人?因為香港山景一流,而且容易到達,我們要好好珍惜,以免被有心人砍伐或開發……
今次介紹的訊號山,亦即大包米,位處九龍半島,極易到達,由尖東地鐵站口到山頂,大概只要15分鐘,是看海休息放空的好去處。訊號山曾經在60年代差點淪為地產項目,險被移為平地興建酒店,或成為大型基建的起點,最後幸得保存,給巿民享用。登上此處可飽覽維港,儘管部份視野已經被高樓阻擋,但仍不失為休憩好地方,而且人流稀少,在鬧巿中悄然獨立,隱於霓虹之中。
訊號山花園隱藏於尖東高樓大廈之中,東面是漆咸道南、西面是緬甸臺,北面是棉登徑,南面則是梳士巴利道,入口只有一個,在緬甸臺垃圾站旁邊。
訊號山不算太高,大概只有幾層樓高,可是在林蔭下必須攀上陡坡,中間經過公園管理處和洗手間,再走一段樓梯就可到達,運動量也許不夠,可是在夏天足以令人出一身大汗。
兩座戰前建築改建的公園管理處,優美典雅,打咭一流。
通過樓梯級來到「山頂」,豁然開朗,放眼是平坦幽靜的花園,左邉是訊號塔,右邊是炮床遺址,中間有大涼亭一座。
大包米屬香港開埠之時的軍事用地,早在開埠之初,九龍還屬清國領土之時,英人已於大包米山腳樹立炮臺,此後一段長時間屬軍部用地,據舊報紙報導,除了港島灣仔一方鳴放午炮之外,九龍訊號山每天亦會鳴放午炮一響。而督爺葛量洪、柏立基回港之時,也在此發出17響歡迎的禮炮,另外55年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華誕之日,這裏更鳴放21響向公爵致意。
今日訊號山只餘四個炮床,大炮早被移除,並被鐵絲網包圍不能內進,沒有任何官方文字解說,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被冷處理,靜靜地留在公園一角。
此處後來被昔日是海事處航行輔導組和天文台所用。1907年英人興建訊號塔,用於報時,或風暴中掛起風球訊號,在通訊尚未發達之時,每天的報時和颱風訊號十分重要。
據說這是懸掛訊號的鐵絞車,亦在新時代下被鐵絲網包圍,每日沐浴於陽光之下。
訊號塔屬法定古蹟,樓高三層,高40呎,具古典巴洛克色彩,並加入當期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建,極為典雅。三層中只有兩層開放,遊人穿過狹窄的螺旋型樓梯,就可往上走,上邊都有落地大窗,光猛通風,在此休息閒座一流,探頭往外望,仍可看見若干維港景色。
訊號塔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09:00-11:00 ; 16:00-18:00
海事處遷走後,殖民政府曾討論如何使用此空間,有一意見是平整土地興建酒店,亦有另一意見在此修築跨海大橋通往維港對岸,第三種意見是改為巿民休憩用地,最後成為現在的花園。眺望維港時不妨看看腳下,發現軍部界石的位置可再往下走,有一另一個被樹蔭包圍的小公園,雖然矮了一截,但迎着海風吹送,賞景心曠神怡。
筆者在五一黃金週某日到訪,並在此打開手提電腦辦工兩小時,期間竟只有數名外籍人士到訪,當回到廣東道之際,即沒入吵鬧煩擾的人堆中,剛才寧靜舒適的的環境,恍若隔世。香港人應珍惜這個鬧巿中的天堂,好好使用。
交通:尖東站K、L1、N1、P3 至緬甸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