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足球前景的看法,黃興桂認為香港足球並非很不濟,只是人們太喜歡發掘它的負面東西。
「現今除了英超、西甲、歐聯,全世界的足球也不是太蓬勃,不要把香港聯賽的水平跟英超比較,人家一場球賽的收入,大概已等於香港辦足球一年的經費了。」黃興桂表示,以前外援球員喜歡來香港比賽,因為他們在本土踢波的收入不會比來香港高,加上香港入息税不重,比賽又容易應付。但現在卻大大不同了,歐洲球員的薪金是天文數字,所以香港只能在非洲或巴西找球員,「買外援球員就像隔山買牛,透過球員經紀或好朋友介紹外援,好運的會買到像譚拔士這一類球員,由一位英國丁組球員變身為香港傳奇射手。但假如買入一個像查理佐治般名氣大但時有傷患的球員,就只會加重球會的負擔,試問現在有誰敢作這樣具風險的投資呢?」
不過作為一個教練,黃興桂對現今香港球會的訓練方法卻有建議:「現在的球隊訓練質量比以前好,但手法卻停留在銀禧體育中心時代,沒有運用心理戰,也沒有新鮮的教材。我們每天講波,能聽到外國名家的分析,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若能利用這些新教材設計出不同的操練方式,再多注重比賽時的戰術運用及球員心理,將竅門教予年輕人,他們才能夠成長。」
無論如何,黃興桂現已處於享受人生的階段。雖然經歷了無數的逆境,但經常將「Life goes on」掛在嘴邊的他,總能懂得面對生命。「我的生命有很多遭遇,父親遇害、妻子早逝、教波有喜有悲,不過無論怎樣惡劣的環境,我也可以適應。沒有那些艱難的時間,我又怎會學懂面對困難?」黃興桂坦言教波生涯中較艱難的時期,是在南華的一段日子,但他不會因不愉快事情而氣餒,
「我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既然失敗了,就要承擔錯誤,不要抵賴。Life gos on!只要人仍然活着,永遠都有明天。」當年 (二零零八年)接受訪問,黃興桂正與一眾南華會元老球員在石地足球場比賽,在比賽中他瞻前顧後,表現賣力。有一次他在中圈附近截得皮球後便馬上施射,結果一腳「神奇、頂級、超卓」的射門,皮球飛越鐵絲圍網,難得的是他不會自怨自艾,即使球隊落後六球,他還是會抖擻精神鼓勵隊友:「不要緊,隊友們,我們再來過!」十年過後,再次問他,他説:「我依然是抱着這種態度去看香港足球。」
節錄自:《香港足球誌——職業足球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