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沙頭角山咀村後山
簡介:
被掩藏了近70年的碉堡和戰壕終於在2012年為港人所知,一時之間行山人士、本地團團友、屋邨師奶、老師學生……紛紛前來參觀,不消一個月,有碉堡的煙囪被撞倒,指揮部的外牆被胡亂塗鴉,連原本生活在碉堡內的蝙蝠也要搬家。不過很多人都是看了指揮部就算,根本沒有進入戰壕陣地,畢竟帶領那些本地團來遊覽的導遊又有多少個真正知道這處戰壕的規模竟然連綿到山頂呢!
目前情況:
還是與世無爭的留在山徑路旁,只是大家仍然沒有留意山坡背面的大型戰壕廢墟。
禁區開放帶旺旅遊
2012年2月15日政府開放沙頭角及新田一帶的原禁區範圍,沙頭角方面有六條村不再屬於禁區之內,但當中的山咀村卻被一分為二,新的圍網把這村莊分開,村民進出沙頭角墟要靠多條設了檢查器的行人隧道,並每天出街要多帶一張出入禁區證明。山咀村和附近的擔水坑村卻還有多了一項改變,就是每逢星期六日就有大批本地團的旅遊人士前來觀光,情況好不熱鬧。大家究竟來看甚麼?不外乎是對前禁區好奇吧!因為一般的村屋、祠堂、村校都和其他地區的差不多,反而山咀村的碉堡和戰壕陣地就更具特色,但卻不是旅行社所喜好,原因是辛苦和要行山……還有甚麼甚麼?唉!沒有購物點吧!
碉堡的對手是游擊隊
山咀碉堡這個名稱是為了方便辨認地理位置才如此稱呼,因為它位於山咀村的後山之內,當地村民稱這兒為「炮台山」。但實際上這裏沒有炮台,只有指揮部、多個機槍堡、迷宮似的戰壕和一座很有特色的水井。碉堡和戰壕是由日軍於二次大戰期間勞役當地村民而建成的,目的是監察及狙擊出沒在當地的游擊隊。由於對手是沒有重型武器的游擊隊,所以日軍也沒有設置固定的炮台,認為機槍堡已經足夠了。自從英國投降之後,香港的戰事其實並沒有停
止,只是轉移到新界,由活躍地下的游擊隊接手。由新界一直到惠洲一帶都是游擊隊的活躍範圍,當年的日軍因兵力不足,只能控制城市及交通要道,鄉郊範圍留有很大空間給游擊隊發展。為打擊游擊隊,日軍由沙頭角開始,經山咀村後山,一直到紅花寨東面山脊都修建了碉堡和戰壕,只是因歲月而被大自然力量掩埋了,加上位於禁區,前來考察不易,何況這是日本人侵華的罪證就更加不受歡迎。就好像現時在沙頭角中英街後的橋頭街(屬華界)仍留有一座日軍的碉堡,但沒留有指示,很多人都不知道是甚麼東西。
山咀碉堡 戰壕陣地
一直以來都知道山咀村有碉堡,得知政府在2012年2月15日開放禁區,即時就來拜訪這地方,幸好還可以見到未被破壞前的模樣。沿山徑上行,不久就會發現路旁有不少坑道,這就是戰壕的一部份,但當中卻夾雜不少空置了的墓穴,連棺材板還放在附近,這都是當地人遷葬習慣的遺物,總之大家不要搞錯。再前行就到了日軍的指揮部,當日所見的指揮部是被泥土埋了一大半的,之後有熱心人士清理泥土,但不夠一個月就被人塗鴉,寫上「山口」及「機槍堡」字樣,不過這應該是「指揮部」才對。
日軍碉堡設計差
稍前些位置是一處戰壕的入口,這一帶的戰壕如迷宮分佈,由山腳發展到山頂,可以說是香港境內最大一片戰壕廢墟,但以指揮部附近最精彩,多段戰壕平行發展,中間穿插著6座單人或多人機槍堡,部份更被泥淹了大半,但仍有4座可以進入。日軍的機槍堡窗口的設計和英軍的剛好相反,英式的射擊窗口在外一面的面積細小,而室內則加大空間,作用就是方便士兵轉移角度射擊,又可減少敵人在外面攻擊窗口,但日本人的剛好相反,外面大內裏小,要望出外面真的不方便,也許和日式武器的設計有關,但總覺得怪怪的。
特別用途的水井
附近還有更有趣的事,在指揮部旁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三面岩壁都用鵝卵石砌了石牆,鵝卵石只會在浪濤洶湧的岩石灘出現,所以不會是沙頭角海邊淺灘的東西,不用附近的大石而老遠找來這些鵝卵石砌牆,作用不會是美化環境吧!原來這口井是日軍軍官洗澡的地方,鵝卵石是用作擦背的,真是該死的日本皇軍!日軍的戰壕是勞役當地村民而建的,加上物資以及時間均不足,所以戰壕沒有甚麼加固工程,很多地方都十分容易塌泥,以至戰壕的深度都被塌泥填高了,如果再多一些人前來而又胡亂走動的話,這戰壕一定會變形。
港英日軍事遺址聚首
沿山徑向上行越過名穴「黃龍吐珠」墳墓後,再往山上走仍可見戰壕在山路旁邊,細心的仍可發現坑道位置,只是都長了樹木行走不通。到了山頂附近可發現有另一座大型的日軍機槍堡,而附近卻是英軍在戰後興建用作監視中國內地的觀察站,另外位於半山的伯公坳又有香港警方的麥景陶碉堡;港、英、日軍事遺址在這山頭互相輝映。戰後一段日子英軍曾經使用過日軍的碉堡,由於二次大戰時的日軍碉堡是沒有塗上油漆的,單從機槍堡外面塗上迷彩就可以證明英軍曾使用這些設施;但肯定英軍不太滿意日軍碉堡,因為太窄、太矮、太不好用了,於是就在附近用鋅鐵加建一些觀察站使用。因此這是一處由日本人建造,卻沒有打過甚麼大戰爭,再由英國人在戰後接手監視中國內地,現在卻成為大家探秘的「軍事廢墟」。
節錄自:《香港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