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際,低溫、降雨與冷空氣不斷來襲,變化的氣溫會影響運動表現,甚至有令運動者生病的風險,對身體造成影響。
人體本身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當皮膚感到冷的時候,感覺神經會將此訊息傳給體溫調節中樞,使身體自動產生顫抖或末端血管收縮,增加新陳代謝;並刺激肌肉收縮,減少表皮血流量。人體就是透過這兩種方法降低身體熱能的流失,以防止體溫過低的現象。
同時,空氣的流動也會使身體的熱能散失、增加冷的程度,這稱為風冷指數;另外,在冷水中的運動也是一種容易生病的環境,比如游泳、三項鐵人運動,都在水中運動,令身體有不同的反應。
在冷環境裡運動時會產生以下幾種生理反應:
1 肌肉功能下降
在低溫的環境中,身體會減少肌肉的血流量,防止體溫下降,使肌肉的收縮速度與能力明顯降低。所以,在低溫環境中從事相同強度的運動時,肌肉疲勞會更早出現。
2 代謝比例上升
在冷環境中運動,肌肉使用醣類的代謝比例會增加,容易造成乳酸堆積,肌肉易產生疲勞痠疼的現象。
3 換氣量增加
在冷環境中運動,肌肉為了達到相同的運動表現,需要更多能量,於是換氣量會顯著增加,造成心肺循環的負荷增加。
4 呼吸道不適
人體呼吸道的正常溫度範圍約在26度到32度之間,當運動強度較強時,常常會以口腔呼吸,此時若是在冷環境中,吸進來的空氣溫度較低,加上換氣量增加,會造成呼吸道的不適。
冷環境下運動對策
1 充分的熱身運動
在冷環境中運動之前,要比在常溫下運動做更多的熱身運動,讓身體處在一個良好的血液循環、良好的產生熱能與能量。
2 做好保暖、循序漸進
冷風吹來容易使體溫過低,這時穿上有帽的 windbreaker,即可起防風、防水、保暖之效,做好保暖的動作,並隨着體溫提升才漸次脫下保暖裝備。
3 不可忽略的飲水與補給
在冷環境中運動時,會比在常溫下運動更快疲勞,且往往會因為相對於夏季較少的排汗量而忘了喝水,但其實在運動過程中身體仍不斷地流失水分與電解質,所以要做好水分與能量的補給。
4 運動後的保暖
運動後若是有流汗,應趕快更換乾暖衣物,以免著涼。
參考來源:運動筆記
在寒冬運動的影響和對策

你也許也喜歡
-
-
-
運動知識
【迷思】遲發性肌肉痠痛(DOMS) 應如何處理?
有運動習慣的朋友都一定試過在劇烈運動翌日起床時,全身肌肉痠痛不堪,叫苦連天,這現象我們稱之為「遲發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簡稱 DOMS)。DOMS 不會於運動結束後即時出現,而是在12小時後左右逐漸散發,並於48-72小時內達致痠痛頂峰,然後在...